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前,中國農民的收入完全指望著田地里農作物的高產,隨著媒體傳播渠道的拓展,人們發現新聞熱點除了豐收也開始出現了不少農產品高產卻滯銷的報道。
實際上,從古到今在土地上的產出一直都無法做到快速有效的流通,即使在農產品批發商和經紀人的不懈努力下,產地供應信息和銷地需求信息的搜集和反饋以及地域范圍仍然限制著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和覆蓋面。信息量不夠,無法及時反饋,直接的后果就是即使豐收了,也可能是一場災難。
一畝田農業網無數的對接案例改變了這一歷史。河南的蘋果賣到湖南,新疆的蘋果賣到廣州,農產品開始通過網絡,尤其是移動網絡終端進行流通。
這在十年前都是無法想象的事,即使在互聯網高速發展,幾乎人人都有手機的今天,農產品買賣大多數還在通過傳統的批發市場進行流通,大部分的農產品經紀人除了打電話就只能長年奔波在各農業產區的田間地頭。
幸運的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一個標志性的科技引導。在之前,我們體會到了Google、Facebook等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現在,一畝田農產品大數據在中國已經開始從城市進入到農村并改變農業生產的基本方式。
中國城市居民餐桌上的每一道菜來自哪里,農產品種植戶的水果如何能賣出更好的價格?今年種什么不會滯銷?明年的糧油行情預測能否更加精準?一畝田農業網的百度直達號、手機APP從虛擬網絡延伸到了田間地頭,遍布全國29個省市的批發市場門店則支撐住了農產品大數據產地價格、銷地價格的收集功能。
流轉開始從實地看貨、區域性比價向境內外比價、圖片視頻看貨、手機APP發布供應信息和直接采購轉變,目前,坐在家里用手機下單的農產品經紀人獲得的收入已經開始逐漸超過采取傳統交易模式的同行。
當政府開始用大數據分析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農民開始用手機來獲取種植、農資、買賣信息,城市居民則會發現餐桌上的蔬菜水果比從前更新鮮甚至更便宜,而這一切都源自農產品大數據分析之后的物流、倉儲等流通交易成本的降低。
中國的農業從業者很快就會發現,在當下這樣一個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大數據已經從云端走入農業生產基本模式的時代,自己已經身處一場史無前例的農業大革命之中。